警惕假冒仿冒持牌证券经营机构从业人员的不法行为
时间:2024-05-15

近日,一些不法分子冒充证券公司工作人员,利用假冒的证券公司App和交易软件,对投资者实施诈骗。

案例一:

案情简介:张某自称为xx证券(合法证券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相关协会公示的从业人员信息伪造从业证书,招揽投资者称可以通过注册该公司的“xx经办”APP,通过购买股票的方式清退之前在其他平台缴纳的学费。投资者转入资金并操作数次后,被以账号异常封禁,要求再次入金购买证券以完成清退,给投资者造成大额损失。张某假冒APP并伪造证书骗取投资者资金相关行为涉嫌诈骗犯罪。被仿冒的证券公司以及投资者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案例二:

案情简介:李某自称为xx证券(合法证券公司)工作人员,通过相关协会公示的从业人员信息伪造从业证书,招揽投资者称可以收费使用该证券公司的快速交易通道来抢涨停板,投资者缴纳大额使用费用之后,实际仍使用xx证券一般客户端交易,而且该证券公司也没有收费使用快速交易通道的业务。李某虚构相关业务并伪造证书骗取投资者资金相关行为涉嫌诈骗犯罪。相关证券公司和投资者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案例三:2017年起,郑某伙同周某坤等人搭建虚假基金交易平台,仿照正规基金平台,设置了基金产品买卖、支付提现、客服投诉等全部功能,但平台实际上不能进行任何基金投资活动,郑某可以通过后台控制基金指数涨跌操控投资人盈亏。郑某招募大量代理商、业务员,使用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以投资基金理财产品为名吸引投资者。业务员冒充基金经理、投资顾问等身份,骗取被害人信任后,将虚假基金交易平台推荐给被害人。上述平台为吸引被害人投资,向被害人发送虚假投资盈利截图营造投资回报丰厚假象,诱骗被害人注册、充值、交易,最终以收取高额手续费、控制期货类基金指数涨跌等方式骗取被害人投资款。被害人投资款均转入郑某实际控制账户,并未进行任何真实的基金投资活动。郑某等人以上述方式骗取1.2亿余元。

警示:上述三个案例提醒广大投资者如接到自称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期货公司、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推荐业务、退费的电话短信时,不要轻信,对来历不明的文件、APP软件请勿随意安装,不要点击来路不明的链接。合法证券期货基金经营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信息可以通过中国证监会、中国证券业协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期货业协会网站查询。发现此类涉嫌诈骗犯罪线索,应立即向公安机关报案。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福建监管局